内外兼修 未病先防 脾胃为先

中医健康网 846 0

《寿世传真》是清代养生家徐文弼结合亲身经验撰写的养生保健专著。此书从按摩导引、饮食调理、疾病防治等方面进行了论述,内容丰富全面,切合实用。直至今日,其中所记载的养生方法仍为临床医生和广大养生爱好者沿用。

内外兼修 未病先防 脾胃为先-第1张图片-中国中医健康网

内外兼修却病延年

徐文弼认为加强自身修炼,可以预防疾病,益寿延年。“着力身外之事都无益,着力身内,可以延年益寿。”“与其疾痛临身,呻吟卧榻,寄命于庸瞽之疗治,乞灵于冥漠之祈祷,何如平时习片刻之勤,免后日受诸般之苦。”

外修

他提倡内外兼修。“按摩导引之功既行之于外矣,血脉俱已流畅,肢体无不坚强,再能调和气息,运而使之降于气海,升于泥丸,则气和而神静,水火有既济之功,所谓精根根而运转,气默默而徘徊,神混混而往来,心澄澄而不动,方是全修,亦是真养。”通过日常的呼吸吐纳、运动按摩等方式调养身心,可预防疾病,达到身心和谐、健康长寿的境界。

徐文弼认为“延年却病,以按摩导引为先”,“外功有按摩导引之决,所以行血气,利关节,辟邪外干,使恶气不得入吾身中耳”。因此,徐文弼在《修养宜行外功第一》中便着重叙述了锻炼身体的外修功法。这些功法旨在通过身体的运动来达到疏通经络、调和气血、强健体魄的目的。徐文弼对各个功法所能治疗的疾病、具体做法等均进行了详解,以便读者根据所患疾病的不同进行针对性锻炼。正所谓“随人何处有患,即择何条行之,或预防于无患之先者,亦随人择取焉”,非常有实用性。

具体来说,外修功法被分为分行外功诀与合行外功诀歌:分行外功诀包括心功、身功、首功、面功等;合行外功诀歌则包括十二段锦歌诀与图、八段杂锦歌、擦面美颜诀、六字治脏诀等内容。其中的十二段锦将呼吸、导引、按摩等传统的气功方法融为一体,注重全身性锻炼。不仅动静结合、身心兼练,且动作简单,具有易学、易练、易坚持的特点,适合不同年龄的人锻炼。对慢性、虚弱性疾病者的调摄作用尤佳,有助于祛病强身、延年益寿。也因此十二段锦被后世不断传承、改良,逐渐演变成为现在的“坐式八段锦”“文八段锦”,为众多养生人士所喜爱。

书中还记载了养生“十要”,即“面要常擦,目要常指,耳要常弹,齿要常叩,背要常暖,胸要常护,腹要常摩,足要常搓,津要常咽,睡要常曲”,可作为日常保健指导。

内修

与外功相对应的内修则指心性的修炼,徐文弼有“气是延生药,心为使气神,能从调息法,便是永年人”的论述。可见心性的修炼在养生延年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。静坐可以澄心静虑,培养元气,是内修的重要环节。《修养宜行内功第二》便着重介绍了调息与静坐养心的内修功法,阐述了静坐的姿势、呼吸、意念等要点,强调了静坐过程中的注意事项,为人们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内修指南。徐文弼称此法“功简而易,效神而奇,止在息心静气,自堪却疾延年”。

知忌知伤未病先防

徐文弼在《修养宜知要知忌知伤第四》中以物喻人,提出“不知所谓有要有忌有伤者,或致枯于贪,或罹患于诱,或焚身于快”,强调了未病先防的思想,并提出了养生“十忌”。

忌早起科头

“科头”即不戴帽子,徐文弼认为晨起气温较低、寒湿之气较重,而头部是人体阳气汇集之处,若晨起不注重头部保暖,可能导致头部感受寒湿之邪,诱发疾病。

忌阴室贪凉

若房间长时间没有光照,则气温较低、阴寒之气较重。而人若长期处于这样的房间中,则易于感染寒邪,导致疾病的发生。

忌湿地久坐

长时间坐在潮湿的地面会导致身体湿气过重。从西医学角度来说,潮湿的土壤中通常含有更多的细菌、真菌等微生物,长时间接触可能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。

忌冷着汗衣

人体为了排泄汗液,毛孔张开,此时对外邪的抵御能力下降,若在寒冷环境中再穿着汗湿冰凉的衣服,寒湿之气易于乘虚而入,导致疾病的发生。

忌热着晒衣

衣物在久晒后温度较高,若立刻上身则有可能感受其热邪,应该在衣物“退热”降温后,再进行穿着。

忌出汗扇风

出汗时毛孔张开,若此时扇强风,则可能导致人体在不知不觉中感受风邪。

忌灯烛照睡

人在入睡时需安静、黑暗的环境,烛光照射会影响睡眠质量,使阳气难以下潜入阴。

忌子时房事

半夜子时,阴阳之气交替,阳气初生,珍贵非常,可谓以一当十。徐文弼认为,在此时行房事可能导致阳气外泄,则第二天阳气不足,易生疲倦。

忌夏月凉水抹簟,冬月热火烘衣

徐文弼认为,夏天贪凉,用凉水擦拭竹席,冬天贪图温暖,用热火烘烤衣物,都是违背正常季节规律的做法。虽然能使人感到一时的舒服,但太凉或太热可能导致人体感受寒湿之邪或热邪,是养生大忌。

忌久观场演剧

在观剧时,人们一刻不停地获取外部信息,可谓眼观六路、耳听八方,对感官造成了较重的负担,加之精神集中,虽身体未动,但亦是劳神耗气。可见,娱乐应适度,以避免久视久听而伤神耗气。

养生长寿脾胃为先

徐文弼认为“人以水谷为生,故脾胃为养生之本”,保护脾胃是养生长寿的关键。“元气之充足,皆由胃气无所伤,而后能滋养元气,一有所伤,而元气亦不能充,此诸病之所由生也。即如脏腑脉候,无不皆有胃气,胃气若失,便是凶候。”“胃强则皆强,胃弱则皆弱。有胃气则生,无胃气则死。所以察病者,必须先察胃气,凡治病者,必须常顾胃气,胃气无损,诸可无虑。”在《修养宜堤防疾病第七》中,徐文弼强调了胃气的重要性,认为元气由胃气化生而成,胃气的损伤是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。也提出在治疗疾病时应注意顾护胃气,胃气的强弱与疾病的预后好坏息息相关。

故而徐文弼在日常养生中非常注意饮食,“饮食之中,亦惟知纵酒过度必至戕命,至于嗜味纵口,疾病丛蓄,甘陷溺于其中而不知警。盖病之生也,其机甚微,由积渐而毒始发,及病之成也,第归咎于外感六气、内伤七情,鲜有悔悟于平日口腹之贪饕者”。他强调应减少肥甘厚味、美酒高粱对脾胃的损伤。在《修养宜饮食调理第六》中,他将食物分为谷类、兽类、禽类、水族类、菜类、瓜类、果类、杂食类,称“常食习见之物,分类而剖之,确而可信,简而易稽,俾饮之食之者,洞悉其物性,审择其损益,庶有助于养生者之趋避也”,指出针对不同病证,可以利用食物的不同特性,通过饮食进行调理,帮助人们恢复健康。



抱歉,评论功能暂时关闭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