菱角飘香解秋燥

中医健康网 7.97 K 0

俗话说,秋燥猛如虎。进入秋季,饮食养生须注意预防秋燥,凡起居、饮食、运动等调摄皆以“养收”为要,如《素问·四气调神论》所说:“秋三月,早卧早起,与鸡俱兴。”动静结合、以养“收”气,应做到“虚则补之、实则泻之“寒者热之、热者寒之”,从而适应秋天容平之气,使机体保持“阴平阳秘”,达到心身康泰、神志安宁。

菱角飘香解秋燥-第1张图片-中国中医健康网

“碧花菱角满潭秋”,每逢仲秋时节,糯软喷香的菱角便开始新鲜上市。菱角,古称“菱”,又名腰菱、水栗、菱实等,被誉为“水中落花生”,外形酷似牛角,有“棱角分明”“锋芒毕露”之寓意。菱角皮脆肉美味甘,中医认为,食菱角“安中补五脏,不饥轻身”,且有补脾益气、消毒解热之功效,是缓解秋燥的药膳佳品。《本草纲目》记载:“菱角能补脾胃,强股膝,健力益气。”菱角可粮可果,蒸煮后既能为剥壳食用的零食,也能做成菜肴以飨食客,正如《随息居饮食谱》载:“鲜者甘甜;老者风干,肉反转嫩;熟者甘平,充饥代谷,补气厚肠。”

菱是一年生草本水生植物,原产欧洲,在中国南方,尤其以长江下游太湖地区和珠江三角洲栽培最多,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了。自古以来,菱角就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,常将菱角写入诗词之中,如萧纲的“荷丝傍绕腕,菱角远牵衣”、王维的“漾漾泛菱行,澄澄映葭苇”、杜甫的“沉竿续缦深莫测,菱叶荷花净如拭”、白居易的“嫩剥青菱角,浓煎白茗芽”、陆游的“八十老翁顽似铁,三更风雨采菱归”、杨基的“船头老翁一尺须,斗量菱角兼卖鱼”等,勾勒出了一幅幅清亮淡雅、充满水乡风情的菱塘美妙画卷。

“丛丛菱叶随波起,朵朵菱花背日开。”在河网密集、沟渠纵横的江南水乡,一直有种菱的传统。在菱角成熟之时,菱农们划着菱桶,像一艘小船穿梭在碧波荡漾、长满绿色菱叶的河面上采摘。采菱不仅是辛苦活儿,也是技术活儿,菱农或跪或伏,身体前倾,双手越过桶沿伸进水中,轻轻拎起菱盘倒翻过来,将结在菱蓬上的菱角一一摘下,再翻放在水里。她们边采菱边说笑,偶尔还会唱上几句民乐小调:“我们俩划着船儿采红菱呀,采红菱……”,在欢声笑语中享受着丰收的喜悦。刚采摘上来的菱角,有的青涩、水红,有的两头尖尖、像水牛的两只角,有的则没棱没角,腹部鼓出一个浑圆的钝包。嫩菱角可生吃,用手剥或用牙咬,菱肉雪白脆甜、鲜嫩多汁。

菱角熟吃做法多样,煮、炒、煲、炸皆可。其中,水煮菱角,需先将菱角放入清水浸泡半小时,洗净除泥后,放入锅中,加水、八角、生姜、花椒等,待水开后,中火煮15分钟即可。水煮菱角,营养成分不易流失,均保留在果肉里。煮熟的菱角变得漆黑,而果肉白得诱人,吃起来有点像栗子,又带着一种水生植物的野气清香,口感软糯微甜,令人久品不厌。需要注意的是,吃菱角时,绝不能用嘴“蛮干”,否则容易被尖角刺破了嘴。对于鲜嫩的菱角,清炒是最适合的,味道清淡甘甜,小孩子特别喜欢吃。菱角除水煮、清炒外,还能煲汤,可根据个人喜好选择不同的配菜,如煲排骨汤、煲土鸡汤、熬小米粥等,炖煮出来汤鲜味美,有着恰到好处的香甜滋味,袁枚曾在《随园食单》记载:“煨鲜菱,以鸡汤滚之,上时将汤撤去一半。”

曾经农家人常食的菱角,如今已成为健康绿色食品。吃菱角,吃的就是那股“鲜气”,在圆月当空之夜一家人围桌吃菱尝鲜,微风吹来,空气中弥漫着粉糯微甜的菱香,真是别有一番情趣。


抱歉,评论功能暂时关闭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