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疗:愉悦身心 辟秽除疾

中医健康网 408 0

香疗的文化源远流长,早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有“紫(柴)”“燎”“香”“鬯”(芳香酒)等字的记载,周代就有沐浴兰汤、佩带香囊的习俗。佩香、熏香、用香……在历史长河中,香疗文化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。

香疗:愉悦身心 辟秽除疾-第1张图片-中国中医健康网

中医学对香疗也有较深入的探索和应用,如中医使用香疗防疫经历了三个阶段,从先秦时期的防疫起源与积累阶段,到秦汉至唐时期的防疫理论形成与发展阶段,到宋元至明清时期的防疫总结与完善阶段,都促进了香疗文化在中国传统社会的繁荣昌盛。

当今社会,随着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,芳香类的中药产品也逐步融入到医疗、康养、生活等各个方面,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医香疗的价值。比如香疗有愉心安神之功,有助于舒缓和放松心情,对缓解负面情绪有一定的辅助作用,对疾病的治疗与愈后调理也有积极作用。

以气用事,流通气血

中医香疗遵循中医理论的阴阳学说、整体思维。健康人体应保持“阴平阳秘”,根据中药四气五味的特征,辨证施治,临床应用遵循芳香辟秽、芳香解表、芳香化湿、芳香温通、芳香开窍等治疗原则,调节机体平衡。

中医香疗的主要机理在于“以气用事”,根据中医内病外治理论,皮毛肌腠与五脏六腑相通,药性可直达脏腑。其作用主要体现在芳香辟秽,调节精神情志,改善脾胃功能,促进气血流通等方面。

中医香疗可与归经相关联。中医认为,五气各有所主,唯香气凑脾。湿邪黏腻重浊,缠绵难驱,而芳香气味多辛温香燥,善醒脾助运、舒畅气机、宣化湿浊。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记载“甘松芳香,甚开脾郁,少加入脾胃药中,甚醒脾气”,说的就是芳香气味对脾的作用。

中医香疗亦可结合五行学说。《素问·六节脏象论》云:“天食人以五气,地食人以五味……”其中,五气指药物与食物的五种气味,即臊气、焦气、香气、腥气、腐气,也称为五臭。而将芳香列入性能理论并做出系统阐述的,首推明代贾所学《药品化义》,该书记载“香能通气,能主散,能醒脾阴,能透心气,能和合五脏”。对应“肝心脾肺肾”五脏系统。临床可在这些理论指导下使用香药。如肝气不疏导致的情绪郁怒,可以选用芳香理气的陈皮、香附、乌药等,使肝气得疏,气机条达,郁怒自然消散。根据五行生克关系,木克土,肝木的疏泄正常可以帮助脾土的运化,在疏肝的同时达到运脾的功效。

中医香疗与藏象学说也有密切联系,芳香药物的香气通过口、鼻、皮毛等孔窍进入体内,再由脏腑之间的联络而作用于全身,平衡气血,调和脏腑,祛病强身。这个理论也得到了现代研究的证实:气味分子可以促进人体免疫球蛋白的产生,提高身体抵抗力,同时能调节全身新陈代谢,平衡自主神经功能。

操作简便,易于推广

中医香疗文化历史悠久,挖掘在疫情的应用具有现实意义,且操作简便,易于普遍推广,被大众接纳。

中医香疗的运用不仅可体现在疫病的预防上,也可以在疫病康复阶段发挥“防复”作用,亦可应用于临床各科的疾病预防。

芳香气味的中药以其芳香走窜之性可作用于口鼻、皮腠、经络而起到“通经走络,开窍醒脾”的作用。现代药理认为其具有消炎、抗过敏、促进代谢、增强免疫力等作用。中医香疗法作为一种安全的补充和代替医疗手段越来越受到重视。它弥补了内服汤药之不足,可广泛地应用于呼吸、心脑血管、消化、内分泌及皮肤等临床各科,尤其长于调理多系统、多器官、多组织的综合病变,具有明显优势。

根据三因制宜的治则,在香疗过程应考虑不同地区、不同气候、不同人的差异性,来选择适宜的香药。如北方冬天多寒,易得风寒病证,可以选用辛温的紫苏、细辛等;南方夏天多闷热,易得湿热病证,可以选用辛凉的金银花、薄荷,化湿的藿香、豆蔻等。

同时需注意,阴虚、气血不足者或妊娠期不宜使用香疗。此外,在日常生活中也应加强锻炼,调节机体内分泌,促进新陈代谢,增强机体免疫力,达到“标本兼治”的效果。


抱歉,评论功能暂时关闭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