市疾控中心发布9月健康提示:这些疾病要多加预防

中医健康网 5.23 K 0

9月进入初秋时节,我市气温将逐渐下降,昼夜温差较大,易患呼吸道疾病。学生开学,托幼机构、学校等短时间内大量学生聚集,给肺结核、手足口病、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等传染病的传播与流行创造了有利条件。市疾控中心提醒市民提高防病意识,做好个人防护,预防新冠病毒感染及学校多发传染病,注意饮食卫生,做好秋季养生保健。

市疾控中心发布9月健康提示:这些疾病要多加预防-第1张图片-中国中医健康网

一 

做好防护防新冠

近期,我市新冠疫情形势平稳,但感染风险仍然存在,秋冬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,要更加重视个人防护,防范新冠疫情反弹。

1.加强个人防护措施。坚持勤洗手、科学佩戴口罩、房间常通风、保持社交距离和咳嗽礼仪等良好卫生习惯;注意保持规律作息、合理膳食、适量运动、适度室外活动等健康生活方式。

2.做好日常健康监测。如出现咽痛、发热、乏力等症状,可根据自身症状轻重程度,采取相应的防护和治疗措施,必要时及时就医。同时,减少外出活动,不要带病上班、上学。幼托机构、学校要认真开展晨午检、缺勤缺课登记、疫情报告等工作,防止出现聚集性疫情。

3.积极接种新冠疫苗。建议符合接种条件的市民朋友,在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来临之前,积极接种新冠、流感等疫苗,保障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。

二 

开学拒绝传染病

学校内人群密集,一旦遇到传染性细菌、病毒等,更加容易扩散。开学之际又恰逢夏秋之交,是呼吸道等传染病好发的时节,需注意加强防范肺结核、手足口病、急性出血性结膜炎、水痘、流腮等传染病,警惕学校聚集性疫情的发生。

1.学校加强管理。学校要认真落实晨午检制度、因病缺课登记制度、疫情报告、消毒制度等各项防控措施,保持教室、宿舍等的通风换气,密切关注学生身体健康状况,做到早发现、早报告、早处置,着重防范呼吸道及肠道传染病聚集性病例和暴发疫情,加强学生健康教育。

2.学生养成良好习惯。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,同学们要保证充足的睡眠,合理膳食,加强体育锻炼,提高抵御疾病的能力。不随地吐痰,咳嗽、打喷嚏掩口鼻,经常开窗通风,曝晒被褥、衣物。要养成勤洗手、勤剪指甲、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,不用脏手揉眼睛,不共用毛巾脸盆等。

3.及早诊断隔离治疗。如咳嗽、咳痰2周以上,或痰中带血丝,应当怀疑得了结核病,可以到结核病定点医院接受检查和治疗。出现发热、咳嗽、皮肤出疹等症状时要及时就诊,患病时不应继续入托或上学,避免进一步传播引起聚集性或暴发疫情;居家治疗时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,以减少交叉感染。

4.注意清洁消毒。做好家庭、宿舍环境的清洁卫生,居室经常通风,勤晒衣被。个人物品应单独使用,毛巾、枕巾、被褥等经常换洗或消毒后再用。婴幼儿使用的尿布要及时清洗、曝晒或消毒;充分清洗、消毒儿童使用的餐具。

5.积极接种疫苗。针对有疫苗预防的传染病如流感、流腮、水痘等,应按相关接种要求及时和全程接种疫苗;接种EV71型手足口病疫苗可以有效降低儿童手足口病发病率,尤其是减少该病的重症及死亡病例。

饮食不忘安为先

9月气温略有下降,但仍有利于部分致病微生物繁殖,学生开学及中秋佳节临近聚餐增加,容易引起食源性疾病的发生,同时9月诺如病毒腹泻病也时有发生,提醒市民注意预防。

1.注意饮食卫生。勤洗手,尤其在如厕和更换尿布后,以及每次进食、准备和加工食物前。水果和蔬菜食用前应认真清洗,牡蛎和其他贝类海产品应深度加工后食用。

2.注意食品安全。选择新鲜、安全的食品原料,外出就餐时,注意选择正规、卫生条件好的饭店或餐厅。不食用来历不明的食物,不采集、不食用不明野生菌及野生植物。

3.注意生熟分开。加工生熟食物使用的砧板、刀具、器皿等要分开。海产品充分加热后食用,不吃生冷、半生不熟的海产品。餐具、器皿要定期消毒。

4.注意及时就诊。每年5到10月份是肠道门诊开放的时间,若出现腹泻、呕吐等消化道症状,及时到就近的肠道门诊就诊。

秋季养生正当时

9月气候变凉转燥,温差加大,养生贵在养阴防燥,饮食有节,起居有常。

1.注意保暖。处暑后,早晚温差明显,要注意顺应气候变化,适当增减衣物;有高血压、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者一定要注意控制血压、血糖,不要让自己受到“冷刺激”,如不喝冷饮料,不用冷水洗澡、洗脚等。

2.生活规律。起居有常,早起早睡,保持正常的作息规律,防止过劳和熬夜,坚持日常锻炼,戒烟戒酒。高血压、冠心病、糖尿病等病人也要正常服药,防止病情加重。

3.合理膳食。注意饮食规律,勿暴饮暴食。注意每天三餐的食物搭配,保证食物的多样性。多喝白开水,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以生津润燥,少吃辛辣煎炸之品避免辛辣助燥伤阴,少油少盐、控糖限酒。

4.适量运动。九月秋高气爽,是运动的好时候,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质,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,比如慢跑、快走、瑜伽、太极、八段锦等等,都能养生保健,有益于身体健康。

5.调节情志。自古逢秋悲寂寥,由夏入秋,人们在精神情绪上,也会有变化,出现“悲秋”“伤秋”之情。忧心过度,或常生气,会影响健康,所以要学会放松心情,保持心情愉快。


抱歉,评论功能暂时关闭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