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收治一名15岁胃下垂的高中生,胃痛半年,站立时自觉胃部下垂,食欲下降,形体渐瘦。结合病症,给予针刺加艾灸治疗,又嘱其按揉百会、中脘、气海、足三里、脾俞和胃俞6个穴位,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。
发病机制
胃下垂,顾名思义是胃的位置低于正常。现代医学认为,这是由于胃膈韧带和胃肝韧带无力或腹壁肌肉松弛所致,多见于身体瘦高的女性。胃下垂病程较长,所以在坚持治疗的同时,配合腧穴调理,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胃下垂归属于中医学“胃痛”“腹胀”“痞满”“胃缓”等范畴。患者多形体消瘦,食后、久站和劳累后出现上腹坠胀、疼痛不适,休息平卧后症状逐渐减轻或消失。胃下垂出现的原因多为平素饮食不节、劳倦过度、情志不舒、肝郁气滞等损伤脾胃,导致脾胃虚弱,运化失调,中气下陷,无力托举胃体所致。本病病位在胃,临床多伴有胃脘胀满、食欲下降、恶心、嗳气、喜叹息、乏力、眩晕等症状。
腧穴调理
百会穴:督脉腧穴,别称“三阳五会”,为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交会穴。其位于头部,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,简便取穴为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。督脉“总督诸阳”,为“阳脉之海”,具有统领全身阳气的作用,故百会穴有益气固脱、升提阳气的作用。按揉百会穴调治胃下垂,配合艾灸,效果更佳。
中脘穴:任脉腧穴,胃之募穴,八会穴之腑会。在上腹部,前正中线上,当脐中上4寸。募穴为脏腑精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,临近相应脏腑。中脘穴位居腹部,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重要穴位,具有疏肝养胃、和胃健脾、降逆利水、消食导滞等作用,配合其他穴位,坚持治疗,效果较为理想。
气海穴:任脉腧穴。在下腹部,前正中线上,当脐中下1.5寸。“海”,有汇聚之意。本穴为先天元气汇聚之处,主治“脏气虚惫,真气不足,一切气疾久不瘥”,对原气亏虚的病症有很好的调理作用,所以按揉气海穴调理胃下垂,配合艾灸,更能发挥健脾益气、温阳补虚、补中和胃的功效。
足三里穴:足阳明胃经腧穴,是胃经的合穴与下合穴。在小腿前外侧,犊鼻下3寸,距胫骨前缘一横指(中指)。足三里穴是人体重要的保健腧穴。《四总穴歌》中的“肚腹三里留”高度概括了足三里穴的作用,即主治胃肠道疾病。此外,根据《灵枢·邪气脏腑病形》中“合治内腑”的原则,凡胃腑的疾患皆可选之。故足三里穴向来是治疗胃肠疾病的首选穴,几乎所有的胃肠道疾病都可以通过针灸、按揉足三里穴得到改善。
脾俞穴、胃俞穴:皆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。二穴均在背部,脾俞穴在第11胸椎棘突下,旁开1.5寸,胃俞穴在第12胸椎棘突下,旁开1.5寸。背俞穴为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,脾俞、胃俞位置临近脾和胃,为邻近取穴,对胃下垂等脾胃疾患有很好治疗作用。日常调理,可用双拳按揉脾俞穴、胃俞穴处,若胃下垂严重者,可有明显压痛、酸胀之感。
本病日常要注意饮食有节,多餐少食,以减轻胃的负担,同时要注意调畅情志,积极锻炼身体,选取非久站、非剧烈跳动的运动方式,坚持综合治疗。
文: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:曹方